漫漫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开局吸引狄仁杰 > 第149章 鸿胪寺·万邦汇脉
    鸿胪寺的铜漏敲过巳时,武三思的鎏金巨斧正磕着波斯商人的骆驼鞍

    ——他嘴里叼着于阗葡萄干,指尖捏着龟兹匠人送的“护民纹”银钉。

    往鞍桥上敲得叮当作响:

    “老胡,你这鞍子的前桥太低,老子在碎叶城见过回纥人改良的‘护腰鞍’。

    加个弧度,骆驼走戈壁时你腰杆子能省劲!”

    波斯商人阿卜杜拉捋着卷曲的胡须笑,锦袍上绣着玄月纹

    ——那是照着洛阳护民坊的“护”字改的:

    “武将军这手艺,比撒马尔罕的巧匠还精!

    昨儿你给我修的冬不拉弦,现在弹起来,连龟兹的夜莺都跟着唱!”

    “那是!”武三思把银钉敲得整整齐齐。

    忽然看见鸿胪寺门口闪过陈清远的身影

    ——他怀里抱着新抄的《民本通典》。

    书页间掉出片胡杨树叶。

    “陈秀才!过来瞧瞧老子给胡人改的鞍子,比你那破书有意思多了!”

    陈清远苦笑着拢了拢散页,胡杨树叶落在鞍桥上:

    “武将军且慢得意,我刚从太史局过来,查到件蹊跷事

    ——汉代张骞通西域时,玄甲会竟藏在使团里,教西域人制‘冶铁炉’‘耧车’!”

    “早说过玄衣人爱‘递刀’。”

    武三思擦了擦斧头刃口的铜锈,忽然想起碎叶城的铁匠铺

    ——炉子里烧的,正是玄甲会传了千年的“灌钢法”。

    “老子在西域见着的犁铧,刃口都刻着小‘护’字,跟咱护民坊的铁匠铺一个规矩。”

    “何止西域!”陈清远翻开《通典·边防》。

    指着大食商人的朝贡记录,“永徽年间”

    大食使者来朝,带的‘风车灌溉图’上,竟有玄甲会‘龙骨水车’的暗纹

    “——他们把大唐的水利之法,借胡商之手传到了西域!”

    阿卜杜拉闻言眼睛一亮,忽然从锦袍里掏出卷羊皮地图:

    “二位大人请看!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‘商路宝图’,从长安到君士坦丁堡。

    每隔百里画着‘红斧头’标记

    ——祖父说,那是‘护民人’的驿站,能补水、治伤、甚至借农具!”

    “红斧头?”武三思凑过去,见地图上的斧头标记旁。

    还画着粮仓、水井、匠铺的简笔图,“奶奶的,这不就是咱护民坊的‘分号’?

    老子说咋在碎叶城看见眼熟的‘护民灯’,敢情千年前就有了!”

    正说着,鸿胪寺卿李弘济匆匆走来,宽袖上的波斯刺绣跟着晃动:

    “武将军、陈编修,陛下召你们去麟德殿

    ——镇国大将军林渊从敦煌回来,带了件了不得的‘玄甲证物’!”

    麟德殿内,林渊正展开一幅残破的唐代经幡

    ——幡面上的飞天壁画旁,用朱砂画着玄甲会徽。

    旁边题着“开元九年,玄衣人助于阗修坎儿井”。

    武则天望着幡上的“玄”字,指尖划过狄仁杰新呈的《西域护民卷》:

    “狄爱卿,你说这玄甲会,怎么连西域诸国的民生都要管?”

    “陛下,玄甲会的‘护脉’,从来不分国界。”

    狄仁杰指着经幡上的于阗文注脚,“于阗百姓说。

    玄衣人来修坎儿井时,教他们‘水为万民之母,不分胡汉’

    ——这与陛下‘天可汗’的胸怀,本就相通。”

    “不错。”

    林渊摸出敦煌石窟里找到的北魏石碑拓片。

    “臣在莫高窟发现,北魏年间玄甲会曾助西域三十六国订‘商路水约’

    ——规定‘绿洲水源,胡汉同用’,这与本朝‘鸿胪寺抚绥四夷’的国策,如出一辙。”

    武三思忽然想起碎叶城的胡商妇人

    ——她教自己烤馕时,曾说“面引子不分胡汉,揉在一起才香”。

    他挠了挠头,把波斯商人的羊皮地图摊在案上:

    “陛下您看!这地图上的‘红斧头’驿站,胡商、汉商、甚至大食人都能用

    ——玄衣人当年做的,不就是咱现在的‘护民坊分号’么?”

    武则天望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“红斧头”。

    忽然想起鸿胪寺呈来的《诸蕃职贡图》

    ——图中各国使者的贡品里,竟有西域的“护民灯”、波斯的“护民纹锦”。

    她忽然轻笑:“闹了半天,玄甲会的‘护民’,早跟着商路传到万邦去

    ——难怪西域百姓说‘看见红斧头,就知道路能走通’。”

    “陛下明鉴,”

    陈清远翻开新修的《民本通典·西域卷》。

    “臣查过,从汉代的‘西域都护府’到本朝的‘安西都护府’。

    凡设府之处,必有玄甲会‘隐官’

    ——他们不穿官服,只戴刻‘护’字的木牌。

    帮胡汉百姓解决水争、路争、甚至牲口争。”

    “就像老子在碎叶城帮胡商断驼队纠纷。”

    武三思指着自己腰间的“护民使”腰牌。

    “当时那俩胡商争水草,老子把斧头往地上一剁,说‘水草是老天爷给的。

    谁护着老百姓,谁就多喝一口’

    小主,

    ——结果俩家伙抢着说要给驿站送麦种!”

    狄仁杰闻言轻笑,镜片映着案上的经幡与地图

    ——千年前的玄衣人,用“护民”做纽带。

    把中原的农法、西域的商路、甚至波斯的工艺。

    缝成了一条横跨万邦的“民脉”。

    此刻武三思的“护民使”腰牌,与地图上的“红斧头”标记,竟在晨光里连成了一线。

    “陛下,”林渊忽然指着经幡上的飞天壁画

    ——飞天手中的飘带,竟勾着玄甲会的“龙首纹”。

    “臣以为,玄甲会的‘护脉’,早已超出了‘朝代’‘国界’的范畴

    ——他们护的,是天下人‘活下去’的法子,是万邦百姓‘互通有无’的路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张骞通西域时,他们藏在使团里教冶铁;

    班超定西域时,他们跟着设‘义仓’;到了本朝,又借着‘丝绸之路’把‘护民坊’的法子传到胡地。”

    武则天忽然想起太宗皇帝的“华夷一体”诏,此刻望着案上的各国“护民证物”。

    只觉千年来的“护民之心”,竟比任何疆界都辽阔。

    “狄爱卿,《民本通典》该加一卷‘万邦篇’

    ——把玄甲会在西域、波斯、大食的护民之法,都记进去。”

    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狄仁杰提笔在卷首写下“万邦同脉,护民为一”八字,忽然望向武三思。

    “武将军,你在西域改的骆驼鞍、教的烤馕法,回头都要记进‘万邦篇’

    ——让后世知道,‘护民’从来不是纸上谈兵,是蹲在骆驼旁敲钉子,是跟胡商学揉面引子。”

    “得嘞!”

    武三思拍着胸脯应下,忽然想起波斯商人送的“护民纹”银钉

    ——他把钉子收进甲胄,打算回头给洛阳的小娃们打制“护民铃铛”。

    “老子还要让陈秀才把西域的‘坎儿井歌’记进去,那调子跟咱洛阳的‘渠水谣’一唱一和,倍儿热闹!”

    陈清远苦笑着摇头,却在笔记本上记下“西域民谣入典”四字

    ——他忽然发现,玄甲会的“护民”,从来不是高深的典籍。

    而是混在商路风尘里的、一句句“胡汉通用”的家常话。

    是落在骆驼鞍、冬不拉、烤馕坑里的、实实在在的温暖。

    鸿胪寺外,波斯商人的驼队正准备启程。

    阿卜杜拉把武三思改好的“护腰鞍”绑在骆驼背上,银钉在阳光下闪着光。

    他忽然想起祖父的话:“红斧头不是兵器,是给天下人指路的灯。”

    此刻望着武三思腰间的“护民使”腰牌,忽然觉得这盏灯。

    在盛唐的晨光里,比任何时候都亮堂。

    当驼铃声飘出长安西市,武三思忽然拽住陈清远的袖子:

    “秀才,咱《民本通典》里,能不能记一笔西域的奶疙瘩?

    那玩意儿冻过之后,甜得能让小娃们笑出声!”

    “自然要记。”

    陈清远望着他甲胄上沾着的波斯锦缎碎片,忽然轻笑。

    “还要记你用斧头给胡商修冬不拉,记你在碎叶城刻的‘护民砖’。

    记你教龟兹娃唱的洛阳俚曲——这些‘小事’,才是玄甲会千年护脉的‘大事’。”

    麟德殿的烛火渐渐亮起,武则天望着案头的“万邦护民图”

    ——从长安到君士坦丁堡,“红斧头”与“护民灯”连成一片。

    忽然觉得这跨越万里的“护民之路”,才是真正的“天下龙脉”。

    她提笔在《民本通典·万邦篇》写下结语:“夫护民者,无分胡汉,无问西东,唯以‘共生’为念,‘互通’为道

    ——此乃万邦同脉之根本。”

    窗外传来护民坊的童谣声,武三思正带着小娃们给波斯商队送行,斧头刃口映着夕阳

    ——不是冷光,是万邦百姓彼此护持的、暖融融的光。

    而那把沾着波斯沙土的鎏金巨斧,此刻正随着驼队的步伐,在长安的青石板上敲出细碎的响

    ——不是战鼓,是万邦汇脉的、最朴实的、却又最动人的和弦。

    鸿胪寺的铜漏依旧在滴,却不知它记下的。

    不是时间的流逝,而是千年来无数人在万邦之间。

    用“护民”做针、“互通”做线,缝补出的、横跨古今的、永不断裂的“民脉长卷”。

    而此刻的盛唐,正站在这长卷的中央,让玄甲会的“护民之光”。

    顺着丝绸之路,照向更辽阔的远方

    ——那里有胡商的驼铃、汉匠的斧头、还有无数个“护人”与“被护”的故事。

    在万邦大地上,生生不息地,流淌下去。

    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