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漫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> 第20章【VIP】
    第20章  华夏论(万字章)

    【这就属于过度解读, 灭掉西域之前,秦二她也不知道西域之西还有那么多的国家啊。】

    【言归正传,我继续讲百家大议。】

    【在所有人、包括儒学自己都以为儒家完了的时候, 秦二却盛赞儒家先圣对华夏的贡献。】

    【我说儒学怎么被指灭种祸根之后还能收录进教科书, 原来是秦二背书?】

    无数儒生急切地等待着天幕的后文, 恨不得帮助天幕上移得更快一点。

    天幕讲过教科书是用于为大秦学子启蒙, 关系到百家存续。

    儒学并未断绝!

    只是秦二既不喜儒家崇古、又厌恶儒学纲常, 她所推崇的还能是什么?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又是华夏。

    这个词出现得太频繁了,频繁到陈平不得不在意。

    比起大秦社稷,秦二更在乎华夏?

    秦可以亡国,但华夏不能灭种。

    三君也是问对华夏的危害,而非对国家的危害。

    “我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陈平轻叹:“我知道秦二是以哪一年作为秦历元年了。”

    巴蜀归秦为秦历18年, 内战不过数年而非十数年,就绝不是以秦二登基之时算起。

    那就只剩下两个时间:秦二出生或是大秦一统。

    秦二连自己的死都不在意,又怎会在乎自身之生?

    只能是大秦一统——始皇帝二十六年。

    天幕角落的数字是秦历!

    自古以来, 史书纪年均以国号或是君王的名字来命名。

    秦二却以华夏大事确认元年, 而后世也沿用这种历法。

    秦会亡,却永远是华夏史最醒目的篇章。

    【孔子的有教无类、孟子的民本位、曾子的修身、子思子的中庸、荀子的性恶论。】

    【靠,我是不喜欢儒家的, 但这些真没得说, 全都是华夏瑰宝。】

    【凡是我华夏儿女, 就都被这些思想熏陶过。】

    【这五种思想在秦二治政理念中贯彻始终,所以虽然秦二没承认过, 后世儒家也认为秦二治儒。】

    【当然, 法家并不同意这一点。】

    【墨家也不同意。】

    【兵家更不同意。】

    【农家坚决反对!】

    【道家……算了, 当我没来过。】

    叔孙通从痛哭失声变成喜极而泣。

    峰回路转。

    儒家突然就从绝境走上大道!

    秦二是公认的圣皇,她推崇的思想必成大秦显学。

    分裂的儒家也会因秦二的去芜存菁团结起来。

    叔孙通已经是想得最保守的儒学大家, 多的是儒生认定秦二就是治儒!

    儒家将出一位圣皇!

    集五位儒圣之思想于一体,秦二怎么不算是儒家的圣皇?

    儒家此时并没有五圣之说?

    圣皇承认的“儒家先圣”当然就是五圣!

    至于荀子在此之前风评不高,他的“性恶论”与孟子的“性善论”相悖、又接连教出韩非李斯这两个法家巨擘……

    先不说秦二的圣皇背书,只论儒家崇古险些致使华夏陆沉,就打醒了许多崇古非今的儒生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李斯代表法家不同意。

    先前他看到天幕说秦二是荀派,还以为秦二真是儒家弟子。

    “秦二没承认过”。

    这儒家怎么敢说法家圣皇治儒?!

    《秦法典》《秦宪》不够说明秦二治法吗?

    想是这么想,李斯已然记下公主推崇的五种思想,然后越想越是心惊。

    这有教无类和民本位,都和法家学说相悖。

    法家主张君为上,商君更是直言“民强国弱,民弱国强。治国之道,首在弱民”。

    李斯害怕的不是秦二重儒抑法,《秦宪》足以说明她对法家的重视。

    他怕的是法家学说也与华夏有危害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兵家老者迟疑半晌才附和天幕所言。

    秦二都没承认!

    儒家怎么敢给自己贴金?

    能改革军功爵制、创建燎原军的秦二怎么不算兵家!

    之前的好战必亡当他没说过。

    对匈奴用兵有理有据且极其重要,他既然比不上秦二的高瞻远瞩,那么对西域及其他诸国用兵也必有其道理,只是他年纪大了想不到。

    这咸阳还是要去。

    万一秦二又要办百家大议,他这把老骨头可没办法短时间内赶过去,不如早些去咸阳等候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墨家张行再度茫然。

    秦二治不治儒和墨家有关系吗?

    非攻秦二是反着来的。

    兼爱她也不像。

    尚贤倒是能沾上边,但墨家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!

    农家田昌倒是乐呵呵的。

    秦二免除田赋和徭役,这就已经是农家的圣皇了。

    道家诸人面面相觑。

    感觉被后世人戏谑了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除了秦二究竟是何学派,百家最在乎的就是“凡是我华夏儿女,就都被这些思想熏陶过”。

    华夏瑰宝!

    这是何等殊荣?

    儒学在后世竟然兴盛至此吗?

    若是如此,又为何有后人敢公开宣称不喜儒家?

    诸子都是人杰,自然很快就意识到缘由——

    大秦学子启蒙的教科书。

    这百家大议果然能决定学说存亡!

    不管后世人喜不喜欢,作为启蒙的书籍,就必然受其影响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始皇帝尚法用儒。

    秦二竟是儒法兵墨农道兼修?

    张良并不是为秦二的才能所惊,诸子百家之学他亦是皆有涉猎。

    只是要将这些主张各异、甚至截然相反的学说融入治国之道,还能得到百家认可。

    就绝非易事。

    【剔除崇古愚君抑民的糟粕后,儒家学说在《语文》占据大半壁江山,成为百家大议的真正赢家。】

    【修改后的仁义礼智信更是每所学校的必备标语。】

    【能被秦二放进教科书的都是精华。】

    崇古是推崇周制。

    抑民应该是指禁锢女性。

    这愚君又该何解?

    叔孙通记得秦二那句“被你们儒家愚弄的扶苏”,若是这就叫愚君,就不该与崇古同提。

    百思不得其解,叔孙通让弟子们一起讨论。

    若讨论不出结果,他就只能去拜见秦二求取真知。

    要兴儒学,就应该主动将糟粕剔除干净!

    仁义礼智信,这些才是儒学的精华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“儒家如何愚君?”

    嬴政这话是替还没缓过来的扶苏所问。

    扶苏听到这个问题,也是连忙端坐。

    嬴云曼暗道扶苏果然是君子,被骂成这样都没有丝毫怨恨。

    天幕之上的自己敢当众指责扶苏是亡族之君的前提,是扶苏早就死了啊。

    真让她当着扶苏的面这么说……倒也不是不可以,只是她会说得更委婉一点,或是将锅全扣在儒家头上。

    “儒家主张以德治国,又主张亲亲相隐,大兄,你觉得二者结合会是怎样的结果?”

    知道祖龙是让她教扶苏,嬴云曼就直接点名发问。

    “我……不知。”

    扶苏本想说这样就能君臣和睦、百姓安居。

    但他又不是听不懂人话,云曼明显是要指责儒家,又怎么会是这样的答案?

    “结果就是官吏贪腐横行、百姓任由其鱼肉,”见扶苏皱起眉头显然不接受这个说法,嬴云曼举例说明:

    “某地县令的父亲为谋取田地,指使卫士打死黔首全家。若这县令崇尚儒学,他该怎么处置此事?”

    扶苏脸色骤变。

    “以德治国,他就会从轻处置;亲亲相隐,他就该隐瞒此事,且君王不能因他隐瞒而治罪。”

    李斯当场就跪下了:“臣有罪!”

    秦法有“子告父母,臣妾告主,非公室告,勿听”!

    嬴云曼只得看向祖龙,李斯躺枪是她没想到的,当然李斯请罪时她就知道是亲亲相隐的问题。

    她放缓语气:

    鲸木整理

    “秦法受亲亲相隐的影响不深。只是不准子女臣妾告发家庭内部的案件,但这同样会导致家族高层对家族底层的盘剥。”

    嬴政也没想到让秦二教训扶苏,结果教育到自己头上。

    李斯治法有错,他作为君王难道就没问题?

    “律法有误就予以修正。”

    李斯赶紧拜谢陛下不追究的恩德。

    嬴云曼这才继续之前的话题:“既然君王不能治罪,若百姓因官员亲属贪酷被迫造反,那儒家又会如何解释这个问题?”

    扶苏茫然。

    他从未想过这种问题,只知道“仁”“孝”是明君之道。

    上为明君,下则自清。

    但真遇上百姓被贪官逼反该如何处置,儒家就跟无法抵御匈奴南下一样,拿不出任何像样的章程。

    等不到扶苏的回答,嬴云曼也不想再浪费时间:

    “儒家会告诉君王,这都是因为作为源头的君王不够仁德,臣民才没有被仁德感化。所以官逼民反是君王的错,君王应该下罪己诏,并且变得更加仁德,以便臣子更加无所忌惮地欺压百姓。”

    嬴阳滋都快不认识“仁德”这个词了。

    但她听懂了,大秦若是以儒治国,那就是官员贪腐百姓造反,然后儒家还要指责君王不够仁德!

    何其荒谬!

    而李斯冷汗直冒。

    公主这段话化用的正是他老师荀子的《君道》:君者,民之原也,原清则流清,原浊则流浊。

    这原本是老师用来劝导君王仁德的话语,被公主这样反推,就变成了儒家愚君的铁证!

    扶苏颓然下拜:“扶苏受教。”

    原来他真的是被儒家愚弄的蠢货。

    三公九卿中也不乏对儒学有好感的官员,此刻也全部心底发寒。

    秦二还真是将荀子的性恶论贯彻到底:不管你说得多么好听,她都以最大的恶意进行反推,一旦推导成立,那就是欺天之罪!

    嬴政不喜儒学,也认为扶苏是被愚弄,但即便是他也没想到儒家敢愚君至此!

    若非天幕指明秦二能剔除儒家愚君的糟粕,这时候咸阳的儒生就该全都被活埋进土里。

    【最大赢家不是墨家和法家吗?小学生总共就三本书:墨家《数学》,法家《法律》,其他各家加起来才凑出的《语文》。】

    张行目瞪口呆。

    啊?

    墨家早就式微,把所有弟子召集起来也才几百人。

    结果秦二将墨家与法家并列?

    只是为何名为“数学”?

    墨家弟子们无法像张行一样纯粹地秉持“兼爱非攻”——若是能做到,他们就不用跟着张行修学,也能当巨子了。

    在看到秦二将墨家列为显学后,已经有不少墨家弟子在心中认可秦二治墨这种说法!

    张行思考“数学”无果,见弟子们的神态就非常忧心。

    当初秦国也重用秦墨,可当大秦一统,就将墨家弃若敝履。

    秦二再启墨家,或许也只是为她的征伐做准备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章台宫还沉浸在秦二“愚君论”带来的影响中,无人在意这三本书。

    但诸子百家大都无法理解。

    儒家刚被迎头泼冷水又转头被秦二拉一把,倒是谦逊不少,即便不满墨家也能接受占据《语文》大半壁江山的结果。

    好歹排第三呢!

    法家……法家不议君王。

    其余各家就真无法接受了,就连最看得开的道家都不理解:

    不是,这墨家凭什么啊?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小学生。

    从后世的用文习惯,张良很容易看出学生指的就是弟子。

    小学生,小弟子?

    启蒙自然是对小孩进行启蒙。

    只是既然有小学生,那会不会还有中学生、大学生?

    【《数学》是纯粹的知识;《法律》是普法;只有《语文》才包含各家学说的治国理念。】

    【比如墨家的兼爱非攻不会体现在《数学》里,但《语文》中有。】

    【法家还是比较特殊的,毕竟科普法律就是依法治国的一种,要说法家才是最大赢家也不是不行。】

    这就对了!

    法家为首,其次为儒,再次为其余各家。

    可墨家的“知识”为何能单独列书?

    诸子百家对曾经显赫过的墨家不缺了解。

    去除明显属于“治国理念”的部分,墨家的“天志”“明鬼”……

    难道秦二也如始皇帝那般相信方士?

    也不对,秦二都把“说不定她哪天就死了”当众说出来,显然也不求长生。

    那最后剩下——

    名义上是守御、但实际上被秦国更多地用在进攻上的连弩车、转射机和藉车。

    所以秦二用攻城机械来为大秦学子……启蒙?

    竟好战至此吗?

    【最大赢家其实是秦二,或者说秦二的华夏论。】

    【百家大议是秦二对匈奴宣战的台阶,但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中,台阶的重要性却远不及其他。】

    【比如华夏论在此刻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。】

    【华夏儿女留爪!坐等楼主更新!】

    若不是逃亡途中找不到竹简与毛笔,张良此时就要以笔刻之。

    早在秦二的驳复周论中,他就已经注意到华夏这个词。

    数百年后,后世人以华夏儿女自称。

    以应“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”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“裔不谋夏,夷不乱华。”

    异族不应该图谋中原的夏族,夷族不应该扰乱华夏的秩序。

    这是孔子所云,但叔孙通阻止弟子们将这句话与秦二的华夏论等同。

    因为史上不少国家都将秦国视为蛮夷。

    楚国更是直言“我蛮夷也”。

    秦二若是认可孔子的观念,岂不是将中原之外的百姓都视为蛮夷,甚至包括秦人?

    就算勉强将秦楚也视为华夏,那百越之地怎么算?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秦二论“五圣”并未提及孔圣这种思想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大秦三征百越之后设南海郡治,赵佗受郡尉委任为龙川县令,既要防范越人反抗,又要安抚当地民众。

    “郡内的百姓都能看到天幕,郡外的越人却看不到。”

    赵佗此时还没有分地称王的野心,在知道秦二连灭数国后更是想都不敢想。

    比始皇帝还好战的君王,他怎么敢去忤逆?

    ——此时的赵佗并不知道他就是天幕上、闽越降秦后需要韩信驻兵威胁的南越王。

    “这华夏论千万要包含百越之民啊……”

    赵佗只得如此期盼,毕竟一旦秦二将越人看做蛮夷,那安抚越人的难度将立即拔高。

    相反,若秦二待越人同为华夏儿女,他治县的难度就将大大降低。

    免徭役免四赋,越人都将踊跃服役驻守匈奴。

    【在秦二之前,华夏一词专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民族,秦国其实不怎么搭边。】

    【秦国的地盘是从西戎那里抢来的!】

    【没错,周天子时期,中原各国将秦国视为夷狄之国;楚国距离中原也比较远,攻打其他小国家的时候更是直接自称蛮夷。】

    【秦楚难兄难弟,所以联姻也多,明确记载的就有七次。】

    在项羽疑惑的目光中,项梁默默点头。

    没错,七国中秦楚两国的境遇最为相似。

    位处文化洼地的项羽这才知道,原来在中原各国眼里,楚国和秦国都是夷狄?

    那他以前还想反秦之时要助其他五国复国?

    现在还助什么助。

    我蛮夷也!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嬴政沉下脸。

    若不是“秦二之前”这个词放在最前面,他就该发怒而不只是沉下脸来。

    他焚烧其他列国史记的重要原因就是秦国被视为夷狄,不利于大秦对天下的治理。

    结果烧了也没用。

    后世之人还是知道夷狄之国。

    现在大秦百姓都知道了。

    【华夏一词来源于夏朝之前的华夏部落。】

    【秦二认为夏朝的疆域不及商,商不及周,周不及秦,所以不能以疆域来拟定华夏,否则周天子都得算蛮夷。】

    【没毛病,夏朝就那么一小块地方,位于渭水流域的周部族压根就不在夏朝的范围内,按疆域算周朝王室妥妥的蛮夷。】

    华夏一词来源是华夏部落?

    炎黄两帝或者之后的部落是叫华夏部落吗?

    怎么感觉有点不对劲?

    通过星火部收集的史书,嬴云曼知道周朝自称夏,分封的诸侯国称为诸夏或诸华。

    华夏这词应该、也许、大概来源于周朝才对。

    ——《挟书律》颁布于去年,再往前的年份搜集各国史书并不困难。

    算了,不管是真历史还是她编的,现在这词的来源就只能是华夏部落。

    嬴政脸色舒展。

    周天子都成蛮夷了,那么周天子分封的各国也全是蛮夷。

    都是蛮夷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楚国以外,其他各国遗留贵族想反驳都不知道怎么反驳。

    一则大量史书被始皇帝焚毁。

    二则没焚毁,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不学无术,没看完史书。

    三则各国史书本就各有偏重,就算通晓本国史书,也无法确定他国史书是如何记载。

    四则就算通晓七国史书,那也不确定是否还有哪些早就灭亡的小国有史书遗漏。

    虽说周天子是以黄帝后裔自居,但黄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。

    华夏、夏、夏朝、华夏部落。

    光看名字就有理有据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最崇古的儒家本该为周朝辩言。

    但不久前他们还因崇古被指可能葬送整个华夏。

    现在谁也不敢提周制。

    何况天幕虽然看似指责周朝蛮夷,但秦二明显不是在否定周朝正统。

    否则秦朝不也是蛮夷?

    既然按疆域算都是蛮夷,那就不能以疆域计。

    【秦二提出应以文明传承来判定夷夏之分。】

    【“夏商周秦一脉相承,谓文定华夏。”】

    【“言华夏语、书华夏文、承华夏史、尊华夏正统者,为华夏儿女!”】

    “所以承载百家思想的启蒙书名为《语文》?”

    张良心如擂鼓。

    纵朝代更迭,然华夏永存。

    独角兽

    “夏亡有商,商亡有周,周亡有秦,秦亡有汉或楚,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。”

    这才是秦二的志向。

    始皇帝只能看到一朝之兴衰,秦二看见的却是华夏的万世。

    此话并不是张良在鄙薄始皇帝。

    他之前一心复韩,不也是只能看到一国?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文定华夏!

    最热衷华夷之辩的就是儒家。

    儒家内讧驰名百家,就连孝都要分出个小孝大孝,更何况是华夷之辩!

    秦二的判定却是最为震撼也最有道理。

    足以覆盖所有的分歧。

    传承华夏的历史、以华夏为正统、使用华夏的语言文字的人,就是华夏儿女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赵佗呆了半晌,不知道该喜该忧。

    秦二的判定虽然没有将百越人排除在华夏之外。

    但也没将百越列入华夏之内啊!

    百越人说的是越语,尊的是自己的祖先与神灵。

    “……陛下将万余秦女迁至南越,我又劝导士卒在此生儿育女,或许再过几十年就能让南海郡人也成为华夏儿女。”

    赵佗自言自语,他从秦地来到南越,已有七年了。

    【我记得始皇帝的“书同文”,秦朝不是把其他六国的文字都废除了吗?那怎么确定秦小篆就是华夏文呢?】

    【不,七国文字都源于甲骨文,主体是一致的,就是书写习惯不同。】

    【没看懂。】

    【总之就是七国文字有点差异但不多,互相都认得出来,政哥统一文字主要是规范和简化,本质上都是华夏文。】

    【现在用的简化字就是秦二对小篆的简化,也是华夏文。】

    【懂了!】

    “好一个言华夏语、书华夏文、承华夏史,可凭什么说秦就是华夏正统!”

    有六国遗族依旧不甘心。

    但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在看到华夏论后放弃复国:

    承载华夏之史的国家就是华夏正统,若秦亡有楚,楚国就是华夏正统。

    数千载华夏论,何必只看今朝。

    秦二世身为秦帝,却在王朝鼎盛之时承认后世王朝的正统性。

    这不止是文定华夏,更是以大秦之社稷来定论华夏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嬴政看了眼秦二,神情似笑非笑。

    嬴云曼假装没看到。

    祖龙希望大秦延续万世,她却以大秦定论华夏。

    从后世人的口吻也不难看出,几百年后大秦确实没了,取而代之的新正统接受了她的馈赠。

    秦朝不再,华夏依旧。

    嬴政当然不满。

    但胡亥亡国、扶苏亡种险些成为事实。

    罢了。

    秦二以大秦社稷为后世定正统,后世也将因华夏视大秦为继周之正统。

    【发现盲点:那不会说话的哑巴、不认字的文盲就不算华夏人了?】

    【你可真是个小机灵鬼——重点是前面2个吗?当然是后面的“承华夏史、尊华夏正统”啊!】

    【楼上上的疑问虽然离谱,但从某方面而言也不是没有道理。哑巴这个秦二没办法,不认字秦二还真能管,那就是后续的办学以及更之后的义务教育。】

    【不过这些稍后再说,我继续讲百家大议。】

    叔孙通心悦诚服。

    他不知道“义务教育”是什么意思,但教之一字不正是出自孔子的“有教无类”?

    孔子认为教育不分贵贱贫富,秦二增添不分男女。

    荀子主张要通过后天的教化和修养来转化人性之恶,秦二将教育推行至所有百姓。

    这不就是孟子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吗?

    就只剩下修身和中庸还未体现,但这两者更关注自身。

    一个能践行三圣之论的君王,她的道德修养难道会差吗?

    “我知道儒家该如何传承下去了。”

    叔孙通已经找到了属于儒家的那条路。

    秦二以法治国,却以儒家至理教导百姓。

    那大秦每里都有的“学校”,就是最适合儒家的地方。

    有教,无类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管不了哑巴,但是能管文盲。

    张良忽而摇了摇头。

    为之前的浅薄。

    他以小人之心度秦二让女子入学为官之意。

    原因竟然如此简单:

    华夏儿女。

    女子自然也是华夏儿女啊。

    既然是华夏儿女,又怎能不识字、不承史、不尊正统?

    可惜那个自己并不信任秦二,只当她言欺黔首,才会试图装病躲开推行女子入学之事。

    【秦二的原则其实不是挑选精华,而是去其糟粕:对华夏无害,彼此矛盾的思想也可以同入教材。】

    【被秦二点名否绝的不多:除了崇古愚君抑民,就是墨家的天志明鬼。】

    【即墨子认为天有意志,天志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。】

    张行示意众弟子止步。

    见弟子们面色各异,或惊或惧或怒或忧,张行出言安抚:

    “其一,秦二世并不否定兼爱非攻。”

    “其二,墨子从未自称完人。”

    “其三,若秦二的否定无法说服墨家,我们依旧能以墨者之身推行思想。”

    众弟子逐渐平静下来。

    张行注视着天幕,其实看到天幕所言,他反而喜远胜于忧。

    他最怕的是秦二否定“非攻”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嬴政眯了下眼。

    他已经发现不对劲。

    否认明鬼?

    否认的是鬼神能够赏善罚恶,还是……

    【啊?墨家这种科学学派居然是信鬼神的?】

    【以秦二对政哥的推崇,她没把墨家给扬了?】

    【徐福都躲到倭岛了,都被秦二找回来车裂弃市!】

    【那是因为徐福骗了始皇帝,墨家虽然信鬼神但没去骗始皇帝嘛,罪不至死。】

    徐福面露惊恐!

    他海上寻访仙家多年未果,现在人在琅琊。

    他正打算回咸阳欺骗始皇帝,以寻访仙山已有眉目为名,让始皇帝为他准备一艘大船、数千童男童女和百工。

    结果天幕直接给出了他的结局:秦二找到了出海后的他并将他车裂弃市!

    无关风月

    现在甚至都用不着秦二去找他了。

    原本护卫他的军卒勃然色变,刀剑已然加身!

    “大胆徐福!你竟敢欺骗陛下!”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嬴政一拳砸在桌案上!

    徐福竟敢骗他!

    嬴云曼看了看祖龙沙包大的拳头,觉得应该担心的是桌案。

    想到徐福这个狗东西居然真到了日本,她难得地压不住怒气。

    徐福是真该死啊!

    发现秦二看向自己的手且面有愠怒,再看天幕上的“推崇”,嬴政的怒意竟然诡异地平息不少。

    冷哼一声,嬴政令内侍遣人速往琅琊,将徐福带回咸阳。

    他要活埋了这厮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“长生是假,但这只是方士在欺骗始皇帝,秦二世怎能迁怒鬼神?”

    不少墨家弟子暗自在心中反驳。

    又不是墨家欺骗始皇帝,秦二怎能因此否绝“天志明鬼”?

    张行和部分头脑灵活的弟子却知道大势在秦二。

    许多后世之人不信鬼神,甚至为墨家曾笃信鬼神而感到疑惑。

    【秦二否绝天志明鬼和政哥关系不大——也可能是以政哥受骗为由进行否绝的话,说服力会很低。】

    【要在那个时代论证天意鬼神不存在其实很难,秦二的逻辑我怀疑师从名家。】

    【“若天有意志,为何有干旱洪涝地震蝗灾瘟疫?是天在无罪降罚吗?”】

    【“若天有意志,为何不救无辜百姓于战火之中?是天在有善不赏吗?”】

    【振聋发聩!】

    名家众人:……还有这种好事?

    墨家众人一片寂静。

    这些问题其实他们也想过。

    在遇见贫病交加蜷缩在角落等死的老者时,在看到水沟里的女婴尸体时,在发现黔首食不饱腹而权贵以肉饲犬时。

    可天若没有意志,又有谁可以罚恶赏善?

    张行长叹一声。

    不是墨家要信鬼神,是墨家希望君王、权贵、官吏、百姓能信鬼神啊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墨家的主张从来不为君王所接受,也没有多少黔首知道。

    但在看到秦二的两段质问时,他们并没有为秦二喝彩。

    干旱、洪涝、地震、蝗灾、瘟疫、战火。

    每一个都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。

    真的遭遇这些灾难时,他们除了祈求上天,什么都做不了。

    不是墨家主张天意。

    是黔首们只能祈求天意。

    大秦律法虽规定遇到灾难时,官员会带领百姓自救,官府会给灾民借粮只需承担一定的利息,还可以灾年缓交赋税——

    可大灾之前,黔首们就已经活得很艰难,大灾之后又如何还得起?

    何况还有官吏贪酷相逼、乡绅趁火打劫……

    【但墨家张行的反问也很经典,感觉秦二真不像那个时代的君王,换个人绝对会把墨家连巨子带弟子带追随者一起埋了。】

    【政哥:你在内涵我?】

    【“大秦法不上君王,若君王有错,又有谁能罚恶?”】

    百家皆惊。

    墨家巨子竟敢如此大胆?

    这个问题但凡存有治国理念的学派都思考过,但并非都有结果。

    法家兵家放弃思考。

    儒家劝君王仁德。

    道家劝君王无为而治,少干预百姓。

    阴阳家劝君王顺应天意,实行德政。

    农家劝君王与百姓共同从事农业生产,体恤民情。

    对,不是放弃就是劝。

    唯独墨家在期待天意鬼神能惩治君王。

    似乎跟放弃也没差多少,但在这个时代能有惩治君王的想法,就已经足够离经叛道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墨家。

    嬴政记得他们,尤其是助大秦一统天下的秦墨。

    可用,不能重用。

    大秦一统之后,他没有再用墨家。

    却也没有出手覆灭墨家。

    后世之人低估了他的器量。

    不过,秦二要怎么回答这个问题?

    她就不该在数千黔首面前与诸子百家对话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张行愕然。

    他居然真问了?

    秦二没有迁怒墨家及墨家弟子?

    就连墨家巨子本人,都不敢相信秦二居然真会给他答案。

    【“君王作恶,你们不会反吗?难道要我教你们怎么造反吗?”】

    【霸气!!!】

    【墨家:我以为我已经很激进。】

    【秦二:我觉得你还不够激进。】

    【最离谱的是,秦二后来还真在初中《历史》手把手教百姓怎么造反!】

    【嬴·造反界一姐·云曼。】

    【秦二独有的自信:你们随便反,看我给不给你们机会就是了。】

    【不知道怎么造反?我教你啊。】

    【信什么天意鬼神,我自己来!】

    【被秦二斩首的胡亥为这份造反指南舍命代言。】

    “荒唐!”

    嬴政怒斥秦二。

    祖龙气场全开时压迫感是真吓人啊。

    嬴云曼勉强压下心悸:“若我大秦不能万世,后来的朝代也不该万世!”

    李斯被公主这番话给说懵了。

    好一会才捋清公主的逻辑:

    若无人造反成功,大秦自然万世。

    若有人成功造反,那她先把造反的方法教给百姓,让后来的朝代也不能万世。

    好像很有道理,但又有些牵强——

    若公主不教百姓造反,说不定秦朝就能万世呢?

    但从胡亥险些亡秦来看,大秦万世的可能性确实不高。

    所以公主的逻辑是:

    既然大秦迟早不能万世,那她就让后世朝代也不得万世?

    好像对又好像不对。

    李斯的思维从未有过如此般的混乱。

    嬴政没被秦二绕进去:“你如何确定大秦不能万世?就因为胡亥?”

    “圣明如陛下,都会有胡亥这种继任者;大秦万世之中,又会有多少不如胡亥的继任者?”

    要不是扶苏就在旁边坐着,嬴云曼肯定得在胡亥后面加上他。

    见祖龙怒意不减,她换个角度狡辩:

    “没有我的教导,胡亥治下的百姓依旧会反;有我教导百姓,下一个胡亥就不敢如此胡作非为,或许能为大秦续命。”

    嬴政的执念就是大秦万世,就算达不成也不允许任何人给大秦截寿。

    但秦二以“续命说”进行解释,再三衡量后嬴政只能作罢。

    秦二的自信与固执都不逊于他,偏偏他还只有一个合格的继任者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墨者拜服。

    “墨有‘非命’,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不能指望天意鬼神,要改变世间不公,是应该由我们自己来。”

    张行因看透世情而沉寂多年的眼中重新有了光亮:

    “秦二世非寻常君王,这将是我墨家最好的机会。”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项羽从不认为自己弱于他人。

    但面对秦二的挑衅,他竟然感到棘手。

    “你们随便反,看我给不给你们机会就是了”。

    这话就像是对他说的。

    若秦二作恶,那他造反的时机就到了。

    若秦二不作恶……

    嗤。

    他又不是一定要反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韩信意动。

    造反,这在任何兵书中都没有提及。

    他还真想学。

    虽然不会用上,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学。

    到时候买一本《历史》好了。

    【秦二对天志明鬼的否绝好像没有对儒家那样凶残?】

    【大概是因为崇古愚君抑民正切实对华夏造成危害,但天志明鬼没有。】

    【墨家幸运在他们当时太小众?】

    【不能纯算幸运吧?天志明鬼的根源在于墨子想不出该如何惩治作恶的君王,就只能编造天志鬼神来恐吓君王。】

    【在那个时代,有这种思维已经很勇了。】

    【但天志鬼神会禁锢科学的发展,秦二必须把它的影响扼杀在摇篮里。】

    禁锢科学?

    张行记得“墨家这种科学学派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天志明鬼禁锢了墨家的发展?

    秦二何出此言?

    想不明白的事张行只能暂且搁置,等拜见秦二再去求解。

    墨家其他弟子们也有许多想要询问秦二的问题。

    张行索性取出木片,将弟子们的问题归纳。

    ………

    确定天幕没有给出祈求鬼神之外的办法,黔首们非常失望。

    “阿父,秦二已经教我们了啊!”

    先前咬定要去上学的女孩突然说道。

    “你这女子!怎能如此称呼二世!”

    女孩捂住嘴,她也没注意,一不小心就说出来啦!

    “阿花,二世怎么教我们的?”女孩父亲降低声音问道。

    阿花放下手,一根根掰着手指头:“免赋、免徭役、上学……就不怕旱灾啦!”

    汉子愣了好一会。

    “是啊,免赋免徭役,就会有很多存粮……”

    【百家大议最终形成了大秦第一本启蒙《语文》,共计十册,涵盖十六家学说的思想。】

    【与此同时秦二腾出大量宫殿作为华夏书阁,尽收百家学说与各国典籍,对所有华夏儿女开放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