漫漫小说网 > 修真小说 > 蜀山镇世地仙 > 第226章 稽古振今,鉴往谋来(5K,月初求票
    第226章 稽古振今,鉴往谋来(5K,月初求票)

    明四百五十四年,三月初四。

    朝阳初升,大好天气。

    程心瞻看了一眼东方,手在袖袍里掐了两下,卯时五刻,时间刚好。

    这正是摄食紫气的好时辰。

    每天摄食紫气只有一刻钟的时间,而且具体的起始时间还会随着季节更替与地理方位的变化而变化。

    有时候碰上阴雨,那就错过了。云雨雷霆生发在第一重天到第三重天,虽说三重天之上紫气不会被阴雨遮挡,可是那里的日光过于灼烈,摄食紫气的同时会被阳火伤到,并不可取。

    另外再加上有时候闭关、炼法、炼丹、炼宝、入定、内视甚至与人斗法,等等情况,每天这一刻钟说错过就错过了。

    而程心瞻自认为自己在踏上修行路后,一直保持下来的一个好习惯就是无论在哪,无论在做什么,有什么计划,都会尽量把日出时分的这段时间空出来,用于摄食紫气。

    今日程心瞻特意早些出发到达摩崖山壁,也是为了不耽误这件事。

    他就在一个方圆不过五尺的山石凸台上坐下来,开始吐纳摄食。

    太初紫气乃先天太阳真炁,能涤荡后天浊质,无论境界高低,对待此物都是多多益善。

    程心瞻一境时摄食紫气是用来洗髓伐毛,二境时用来滋润命藏宝窍,如今到了三境,他则是用来洗炼元神。

    元神的修行又被分作人、阴、阳三境。

    处于「人神」之境时,元神要寄居在肉身或者是化身之中,不能脱离躯壳长存于天地之间,要是长久远离躯壳,轻则神伤肉朽,重则神形俱灭。

    处于「阴神」之境时,元神可以离开肉身进行夜游,不受躯体束缚,一念之间上穷碧落下黄泉,甚至可以久居于地底幽冥之处,但是不能长久显形于白昼。

    到了「阳神」之境,可视肉身为皮囊,天下之大,元神皆可去得。咫尺天涯不过寻常事,更能单凭元神便可施展各类神通法术,修到极致处,便是「阳神冲举」、「白日飞升」,这是天仙之道。

    程心瞻自认为自己现在应该是过了「人神」之境,已经摸到了「阴神」的门槛了。

    从他修道的年岁来看,这无疑是非常骇人的境界了,与他同岁的绝大部分修士,在这个年纪连元神都未曾缔结,更别提「阴神」。

    他的元神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    一则,他生来魂魄坚韧,这是天生的,所以他才能在明治山的入门法考中脱颖而出。

    二则,他自食气起,便观想昴宿,观想昴宿可以固魂。

    三则,明治山土地风水养魂。

    四则,他先后修炼的《长生胎元养神密旨》和《太乙金华宗旨》都是天下少有的养魂秘术。

    五则,他早早度过了金丹首洗,元神历经了品相极高的黄天三九雷劫。

    正是因为这过往的一切慢慢积攒,所以才有了今日他这般高的元神境界。

    而说到修炼元神,那太初紫气的神异之处又体现出来了。太初紫气是先天太阳真炁,按理来说,以程心瞻初入阴神的境界,是不适合沾染阳气的。

    只是这太初紫气又不一样,不同于纯正的阳精日光,紫气是太阳初升、太阴方坠时的首道日光,太阳法意被太阴中和,也即所谓:「真阳含真阴,紫华氤氲生」。

    所以这紫气既是蓬勃朝阳的造化之光,又是阳中抱阴的先天真炁,故而被天下修道者推崇为最是适合洗炼元神的天地灵气。

    只不过这紫气是晴空日出之时便有,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,又无定份定额需要争抢,摄食紫气听上去不过举手之劳,似乎都对不起「太初紫气」这个听起来极为响亮的名头。

    而摄食紫气每天又仅有那么一点点的时间,如果想要见效,偏偏还得是水磨的长久功夫才行。

    于是,人人都知道紫气的珍贵,可每天坚持摄食的人反而少之又少。而且多是才食气的初入门者,会坚持个两三年,等到境界再高一些、修行事务再繁忙些,就逐渐忘却这件事了。

    往往是在数年后的某个晴空早晨,忽然心血来潮,摄一摄这紫气,会有通体舒泰之感,并下定决心以后要日日摄食,可第二天就因为被其他事耽搁,转而就抛之脑后了。

    等到再过几年,又忽然想起,再次立志,随即再次忘记,如此反复。

    更有高修甚者,认为微末小修都能摄食的紫气于己无用,还不如几颗高品丹药来的见效快。

    许多人都说程心瞻天资高,做什么事都是举重若轻、信手拈来,可往往都下意识忽略了他的强大心志与自律。

    读书破万卷于他而言只是寻常,日日摄食紫气,在他这里也绝不是什么空话与口号。

    随着他闭目吐纳、运转元神,三道由紫气汇聚而成的氤氲灵漩在他脑上成形,灵漩涡尾则是直通到紫阙之内,落在三道元神身上。

    或许因为这里是宗内低境弟子的受罚地,而这些尚处在食气辟府阶段的弟子们因为师尊长辈耳提面命的缘故,还不曾懈怠摄食紫气。

    所以此刻,放眼整道石壁,摄食紫气者不下千百,仿佛是金色的崖壁上盛开出一朵又一朵紫色的小花。

    而摄食紫气的时光总是过得如此之快,不过转眼之间,大日炎炎,此时,只余光热,再也不见紫气。

    程心瞻重新站起,拔出了佩剑。

    「秋水」在日光下熠熠生辉,这把跟随他时间最久的剑虽然样貌未曾变化,但内里早已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这把剑的变化主要是在于他持续的喂养金精矿物与天罡地煞,尤其是最近这五年。

    最近这五年他以爽灵元神驾驭无尘莲化身在庾阳诛魔,因为一应法宝这在五年里都在消化劫雷,分不出身来,他只能用这把佩剑。

    在庾阳这五年里,从头到尾他就只用了净明水法、真武剑法以及体剑之术,「秋水」可谓是饱饮蛟蛇之血。

    另外,在这五年里,他斩获的蛟丹蛇珠不少,还包括天鞘山薛灵珑那一颗,这些丹珠在被他使用「回风返火」之术炼出了罡煞之后,含有金性的都被他炼入了这把佩剑之中,这也使得这把宝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。

    程心瞻走出石台,凌空站定,提剑刻字,就这么开始写了起来,

    「老君曰: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;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;吾不知其名,强名曰道。……」

    圣人经典,微言大义,程心瞻写着写着,心中确实也是渐渐安定下来。

    这种时候,就是稽古振今,鉴往谋来的好时候。

    这种事他是常做的,小到明后数天的事务,中到最近一两年的规划,大到未来几十年的修行方向。

    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未来几十年的大规划,他上次做这样的规划还是在出海归来之后,给自己的定下了「慢一,快二,争三」的修行基调,而自己也确实是这么做的。

    从当下来看,之前这么安排也没有错。

    自己的一境可谓圆满,用时七年,游历南荒北疆,辟齐五府,五行轮转而开绛宫,另外开辟了三处雷宅,一处云宅,观想内景神九位。

    二境他用了十六年,在这十六年里,绝大多数时光是在山中度过的。

    他入二境后就参加了龙虎法会,归山后在山中待了七年,修身养性,调丹铸剑,新辟窍穴一十二处,炼成「玉液炼形」、「心肾炼体」、「水火炼魂」、「心意通明焰」等诸多命藏神通。

    随后他出海一年,深感魔道猖獗,立下精卫之志,决定以新得的「黄极正戊煞」早日犁庭结丹。

    归山后,他在山中静修五年,新开「足阳明胃经」上的窍穴二十一处,得了「鲸吸」、「龙吟」两道神通,并成功犁庭。

    犁庭之后,他去了句曲山,学法讲经四年,同时开辟「任脉」、「阴跷脉」以及「足少阴肾经」上的窍穴一十六处。

    随后合黄龙青虎而结丹。

    他在一境和二境的修行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心境。

    一境的修行让他体悟到了仙凡之别,所以对修行怀有敬畏之心,开窍存神都很慎重。五府开辟的顺序是他苦思冥想出来的,生怕有了差错,也担心落入平庸。

    对于二境的修行,他则完全是将其当作了三境的跳板。

    他开辟命藏窍穴的目的性很强,他在明确结丹罡煞之后,就通过自己对内丹、岐黄、存神三道的理解,确定了自己结丹所需的最少窍穴,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其打通。

    不过即便是这样,也足足用去了他十六年的时间。

    命藏要窍足有周天之数,指二境修行是水磨工夫,蜗行牛步,能臻至圆满者是少之又少,非心如磐石者不可得,连程心瞻也不能免俗。

    而自结丹至今,又已经过去了七年。

    他敢做出快二争三之举的底气就在于他在魂魄与存神法上的修行。

    在三境这七年,他以化身在外行走,始终分出一道元神调动着七魄与一应内景神继续着二境未竟之事,实质上是二三境同修。

    而事实上,这种情形恐怕还会再持续很长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而他争渡来到三境后所做得事也让他比较满意。

    杀杨玄蜡,逐姚开江,救洪长豹,扫荡施州,败白无常,毁失魂涧,杀三庙妖魔,倾覆天鞘山,度化百万尸群。

    这无论哪件事,都是二境决计不能做成的。

    而这一系列的举动,也稍稍安抚了他内心激荡翻涌的荡魔之心。

    并且最重要的是,这清扫了武陵一带的魔祸,让失魂丢尸之事不再成为常态,同时,也彻底断绝了南派魔教一直想兼并武陵的心思。

    这是他对于这世间的影响。

    是他立下荡魔之志的根源。

    这一路走到现在,今年恰巧是他修道的第三十个年头,程心瞻四十五岁。

    该是要谋一谋未来的路了。

    首先是对于自身境界的修行,这是长生根本。接下来的大事自然是渡第二次洗丹劫,这一次定然不能像第一次那样仓促应对,以至于在渡劫之后形同废人。

    在首丹劫后,他也一直在炼制挡劫之宝,譬如那个葫芦,譬如他自己专门为挡劫新炼制的法伞。上一次挡劫用的大多是攻伐剑器,这种行为要不得,不然渡劫后对敌都没有可用之物了。

    同时,他也要寻找其他能让洗丹劫早日降临的方法——当然是不能像曹烬施咒一样早来个五十多年。

    其次,每一次的洗丹劫都蕴含着天地法理与造化生机,决计不能浪费了。第一次洗丹劫自己可以说是把雷劫利用到了极致,不但淬炼了金丹、肉身以及法宝,还利用劫雷开辟了紫阙,炼成了元神。

    那第二次劫雷该做什么?

    除了洗炼金丹、元神、肉身、法宝这些应有之物以外,还能做什么?

    是了,应该把金丹由浑圆丹形化为大道神形,缔结金丹法相!

    金丹法相和上清派独有的内景神法相差异很大。

    内景神法相需得以上清箓为依凭,以自身观象出的内景神为神形,并且只有同时具备上清箓以及修行存神法的人可以施展。

    内景神法相之神形,是天地已有之神,是借其神形。

    而金丹法相则是以金丹为依凭,以自身大道为神形,这种神形,可以是天地已有神形,也可以是根据自身大道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神形。

    只不过想要缔结金丹法相也需得满足两个条件。

    一个是金丹能从浑圆丹丸形化成无形,不过这个无形指的并非虚无,而是说不限于丹丸固形,可以随心变化。

    这需要金丹能达到极高的品质,许多人金丹三洗四洗也不能达到化有形为无形的境界。

    另一个条件则是修者本身要能明悟出自己的大道真形,并使之显化出来。

    这对修者的法脉与道心又是极高的考验。

    有些人,即便修行天赋很高,金丹品质绝佳,但修行只是照本宣科,问其道心也只是人云亦云,说什么逍遥、长生之类的。

    这种人看不清脚下的道路,是无法明悟自己的大道真形的,自然缔结不了金丹法相,也无法企及元婴之境。

    换句话说,如果有人早早缔结了金丹法相,那这种人就是兼具天赋异禀与明澈道心的人,也是有望元婴的人。

    有的人修纯阳之道,心在光明,那么他的金丹法相很有可能就是一轮大日金阳,亦或是一片璀璨朝霞。有的人修心斋坐忘,又喜静乐道,那么他的金丹法相很有可能就是一头玄龟,抑或是一方顽石。

    金丹法相因人而异,不一而足,而且一念之差又是千差万别,很多人自己的金丹法相现世后,或许和自己前一刻的想法还有很大出入。

    程心瞻认为自己的大道志向早已明晰,现在则是要定其神形,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要好好打磨金丹,趁着下一次洗丹劫把金丹从有形化为无形。

    而除了自身修行,还有一件不得不规划的事——那自然是除魔卫道。

    除魔,除哪里的魔?卫道,如何卫道?

    在连灭失魂涧与天鞘山后,程心瞻又派遣两道化身分去南北,他在这几年里,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。

    南北派魔教,存世有千万年,与正道之间的争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,就是西风压倒东风,从来没有彻底灭绝过。

    现在,随着血神子、绿袍老祖、谷辰等人的崛起,不过是再一次起风罢了,而且这股风暴还在酝酿之中。

    这不比武陵山区中的魔教,以自己当前的修为境界,不说覆灭风暴,甚至连暂缓风暴的成形都无法做到。

    在庾阳阻拦南派魔教东进,那也是整个浩然盟群策群力。整个庾阳防线,说实话,真是多自己一个不多,少自己一个不少。

    而他在去庾阳之前,甚至专门去万寿宫求取水法,修行斩蛟灭怪之术。可即便是这样,他以一道化身支援庾阳,或可超常发挥出寻常二洗乃至三洗的实力,足以让许多人侧目惊艳。但这并不是他想要的,因为这样的实力对于整个庾阳防线来讲,依旧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,更别提反攻到南荒内部了。

    这当然不能说是净明水法不好用,只是自己的修为境界还不到而已。

    所以,他觉得自己在庾阳五年的价值,甚至没有自己花一年时间覆灭天鞘山来的意义大。

    所以下一步,除什么魔,是应该要仔细思考的问题,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最大。

    至于卫道,卫的自然是三清山,卫的是万法派,卫的是东方道门薪火传承不灭。

    而卫道所要做得还不仅仅只是除魔,还要防范其他教派对东方道门的鲸吞蚕食。比方说龙虎山想要化东方道门为私有,比方说蜀中玄门想要以玄代道。

    这两家,是早晚要做过一场的,现在不过是魔患在前,各自安忍罢了。

    咦!

    程心瞻心中忽然闪过一个想法,或许,在有一个地方,除魔卫道可以一起做。

    西康!

    本章完